Twitter Facebook

失業基層家庭的新天地

「怎麼能夠『等運到』?」

葵涌廣場的不少老店家從前都是工廠工人。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着香港工廠北遷,大量基層工人在快速變幻的經濟體系中遭遇淘汰。他們有的轉行做保安、清潔工,有的做街頭小販,還有的,在葵涌廣場等市井商場裏找到一片謀生之地。

楊氏夫婦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楊太全名黃倩藹,嫁人後一直是全職媽媽,丈夫在工廠做電鍍工,後來工廠北遷,丈夫失業,一家五口頓失生計來源。

「他天天坐在家裏,說自己『等運到』,我眼看着存摺裏的錢一天少過一天,怎麼能夠『等運到』?」楊太被「等運到」的丈夫激怒了。恰好一位在葵涌廣場開店的朋友這時決定結業,問她要不要接手。

毫無工作經驗的楊太決定自己出手做生意,那一年她49歲。

楊太的鋪頭最初只有40平方呎,她帶着媽媽的眼光挑選貨源,決定賣很多小孩子愛吃的五顏六色的橡皮糖。開舖三個月,她捱不過來,動員丈夫幫忙,丈夫最終不再「等運到」,兩人撐起夫妻店。

最初的日子並不好過。每週7天,每天忙碌接近12小時,也僅僅是開支平衡。「差不多等於做義工,我一度想放棄了,不做了。」楊太回憶,最累的時候,她一個人跑去海邊大喊,才能舒緩壓力。當時一位做生意的朋友鼓勵她:「頭兩年不虧就是勝利了!」她頂着壓力守着店鋪,兩年後生意穩步上升,她和丈夫還接手旁邊的店鋪,擴張店面,除橡皮糖以外,又賣起了雪糕和夫婦兩自己設計的多彩棉花糖。

過去13年,兩夫婦天天在不到100平方呎的雪糕店裏操勞,養大了三個孩子。現在兩個孩子都開始工作了,最小的女兒剛剛大專畢業,主動請纓來幫忙打理雪糕店,楊太感覺:「自己終於捱出來了!」

看店現在也變成了快樂事。雪糕店擁有一大堆熟客,「有些人從中學開始就一直來吃雪糕,後來結婚了,還經常回來看我們,後來生孩子了,又帶着小孩回來吃雪糕」。前一陣子,一對拍拖時常常光顧雪糕店的情侶結婚了,還特地請楊生楊太去婚禮現場賣雪糕,給一眾賓客嚐嚐。

「幸好當年沒有等運到!」楊太笑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