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 Facebook

自給自足的社區經濟

「最開心是有人讚我手工好」

即使沒有街外客,葵涌廣場內部也人流興旺:上千家小店的老闆和服務員既在商場裏搵錢打工,也在裏面消費:吃飯,看醫生,剪頭髮,買衣服,甚至縫補衣服。

56歲的霞姐在商場裏幾乎無人不識。她是熟手的車衣師傅,每天都有源源不絕的客人來找她縫衣改衣。霞姐的小店名字很直接,就叫「霞姐改衣」,她的客人,不少是商場裏賣時裝的小老闆。

「他們拿貨回來的衣服經常有些小瑕疵,有些人不懂得改就要退貨或者扔掉了,但我幫她們這樣兩三下改改,就是可以賣給客人的好衣服了。」霞姐一邊說,一邊埋頭車衣。她平日也常在葵涌廣場裏解決兩餐,買家居用品,偶爾也買買衣服。

在這個大商場裏,老闆和消費者的界線模糊不清,商場內部來自各行各業的老闆在這裏互相補足,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小社區。

霞姐另一部分客人,多數是在商場買了一大堆衣服的女顧客,她們回頭才發現買來的時裝不合身,就來找霞姐縫縫改改。這種一條龍的消費鏈,經常可以在葵涌廣場裏面找到,目前商場裏的改衣店多達20家。

年輕時,霞姐是荔枝角製衣廠的做板女工,後來香港工廠北遷,她改行做食堂樓面。她的丈夫是打金師傅,眼看着打金工廠都要搬離香港,就和幾個兄弟一起合夥,在葵涌廣場裏賣女裝,但生意慘淡。霞姐自告奮勇,投資一萬多元買了兩架二手縫紉機和一大堆線團,打算做回老本行。

「人人都說,改衫不用本(本錢)。」霞姐笑着說。做改衣行業,靠的就是勤快,霞姐每天雙手不停,一天改衣五六十件,晚上常常熬夜工作至12點。開業十年,霞姐說,沒賺什麼大錢,但收入要比打工好,而且卻頗有成就感:「最開心是有人讚我手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