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記事,十年見證

從反修例到白紙運動,從AI訓練所到衝突現場,
世界翻轉無數次,端始終不曾退場。

前言:我們從未缺席

2015 年 8 月,端傳媒成立於一條即將崩塌的斷層線上。

那是一個時代的臨界點:中國的言論空間快速緊縮、香港雨傘運動剛過不久、台灣歷史性的大選將至、全球新聞業在社交平台與流量邏輯中尋找出路。

輾轉十年,戰爭與疫情讓世界的邊界收縮,科技改寫勞動的邏輯,威權體制更懂得操控自由語言的外殼。在中港台,民主的空間反覆遭到試探與壓縮;在全球,我們見證自由民主的光環不再不言自明。極權主義、民族主義、審查、誤導、冷感、分裂……這些詞彙不再是遠方的危機,而是每天向人靠近的現實。

在這十年裡,端始終不曾退場。

我們在新聞現場,也在歷史節點;我們記錄傷痕,也記錄重建;我們寫技術與政治如何纏繞,也寫人如何在困境中尋找選擇與尊嚴。我們不是做「今天發生了甚麼」的新聞,而是挖掘「這一切從何而來、將往哪裡去」。

這份十周年策展,是我們對過去十年的回望,也是一份集體記憶工程:從中國的計生痛史到移工流動,從香港反送中到後國安法時代,從台灣選舉到台海衝突的陰霾,從疆域邊陲到數位迷霧,從全球權力的重組到一個又一個被迫消匿的人。

當世界變得陌生、破碎與失序,我們更想知道:甚麼是真正重要的?甚麼需要被記錄?甚麼仍值得相信?

答案或許在這些報導之中。十年來,我們始終追問同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個世界將要被說出,它該是甚麼模樣?

港珠澳大橋調查:活在島上的外勞

2015

開端

端傳媒創立於這一年,一個聲音逐漸消失、邊界正在重新劃定的年代。中國調查報導進入寒冬,「刺耳的聲音不見了?」記錄了曾經強盛的深度新聞如何在政治高壓中被一點一點掐熄——不是一場爆炸性的毀滅,而是持續降溫的靜默撤退。

同時,「道高一尺,牆高一丈」精細描繪中國互聯網審查技術的演化,讓我們看見資訊流動如何被制度慢慢封死,也讓一代人逐漸習慣不去追問「牆外有甚麼」。

但2015年也是凝視慾望與權力的開端。「假體──整容造夢在中國」剖析身體改造產業如何將美麗幻覺制度化,牽動性別、階級與資本邏輯。而「港珠澳大橋系列調查」則以數據與實地走訪,揭示這項「大國工程」背後的生態與勞動代價,是對權威敘事的首次拆解。

還有那篇令人難忘的報導:「我調戲了伊斯蘭國的貓」。以戲謔的筆法潛入恐怖主義社群的日常,既荒誕又真實,預示了這十年「端」將如何在暗處找尋縫隙——無論是國族機器的縫、網路審查的縫,還是歷史記憶的縫。

2015 年,自由的道路漫長,我們在此開端。

消失的中港邊界:從生死相搏到風水輪轉

2016

歷史的轉折

2016年,是歷史轉折的一年——政治光譜兩端的人物崛起,主流價值崩解,舊世界秩序搖搖欲墜。特朗普當選、英國脫歐、菲律賓的杜特爾特現象,將「常態」變成過去式,也迫使全球重新思考民主、現代性與秩序的邊界。

如果桑德斯對決特朗普,昨夜會如何?」在特朗普篤定上台後,問了一個到了2024年依然不過時的問題:進步政治曾有過的可能性,究竟為何喪失?而「血是怎麼冷卻的」則追索台灣一宗隨機殺人案背後的社會心理與集體冷感,在無解的惡中逼視我們自身的盲點。

文革五十年」是當年的一組重磅專題,它提醒我們:記憶若被抹除,歷史就會重演;這組報導讓幽暗年代的回聲再次穿透沉默。而「消失的中港邊界」從歷史地理的縫隙,重新描摹港人對於「中國」的理解與距離感。「在中國創業,有的人瘋狂了,有的人涅槃,更多的人死了」記錄了大陸創業潮背後的真實代價,是對成長神話的一次潑冷水式清算。

2016,歷史開出岔路,而「端」試圖站在拐點上,紀錄每一條可能性與代價。

影像紀實——被驅逐的家庭:在北京的五年,我們搬到哪裏,就拆到哪裏

2017

威權年代

2017年,世界進入威權年代。中國十九大鞏固了習近平的集權路線,美國特朗普政府正式上台,社會極化與對未來的茫然在各地蔓延。這一年,「端」從遠與近、個體與結構交錯的維度,捕捉變動下的人類處境。

北京切除」深入北京市郊的京林公寓,在「清理低端人口」政策下,記者陪伴被驅逐者度過最後一夜,直書國家機器的運作邏輯。「 困獸猶鬥」以紀錄片導演艾曉明為主角,呈現她如何在封閉時代中以攝影機見證、保存、抵抗,是對中國公民社會極具穿透力的書寫。

瘋狂的驢皮」與「我們會吃光海洋嗎?」揭露中國市場對非洲生態的掠奪──阿膠需求導致非洲驢隻遭大規模屠殺,當西非漁場被中資拖網船掏空。「離開過的他們,今天會留下嗎?」重訪1997年紀錄片中的香港人,凝視離散、選擇與歸屬的重新想像。都說是香港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但畢竟是家,如何抉擇?

2017年,「端」關注的不只是政權與權力,而是那些不願被歷史沖刷的人──如何以自身存在,留下抵抗與思考的痕跡。

深圳:戰戰兢兢的南方高速

2018

時代的浪潮

2018年,中國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最高權力從此不設邊界,個人崇拜正式寫入體制深層。這一年,浪潮洶湧而來:權力加速集中,記憶被持續清理。

但同一時間,中國的 #metoo浪潮撼動了比憲法更難看見的體制,雖然在中國特色的政治環境底下,#MeToo 運動不可避免地與公民運動、言論審查等政治因素糾纏在一起。「中國#MeToo調查全記錄」詳細記錄了這場中國風暴。

2018年也是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與汶川地震十周年。我們在「中國乳業十年躍進」裡回望三聚氰胺事件之後的乳業改革:毒奶粉事件成為被清除的記憶,而產業的集中化與規模化,是否真的換來安心?「100億為什麼花了8年」寫的是一場災後援建如何在政治與官僚之間轉為失速工程。震央漩渦逐漸靜止,而資源如何流動、誰能真正受益,反而更難被凝視。

在秩序變形之際,我們報導被夾在結構與敘事之間的人。我們在「數據工廠裏的標記員」裡記錄了 AI 元年——那時,人工智能還只是產業政策中的一行口號,但端已走進數據工廠,寫下一群年輕工人如何在毫無創造性的勞動中,訓練出會取代自己的機器。「雄安手記」以長達5年的駐點記錄計劃中的未來城市,描寫中國式願景與現實的落差——一座為未來而建的城市,卻被空洞的語言、漂浮的身分與治理焦慮填滿。

自那一年始,中國不再試圖模仿任何一種外部秩序。而我們在浪潮之下,看見的不是宏大未來,而是每個還沒被吞沒的個體。

一個勇武年輕人的自白:你解決了問題,這幫人就不會出現

2019

人們的呼聲

這一年,世界的裂縫被真實撕開。在香港,百萬人因反對逃犯條例而上街、催淚彈遮天蓋地,憤怒與恐懼同時噴湧而出。那半年間發生的,不是政治菁英的鬥爭,也不是制度內的協商,而是一場來自街頭的根本質疑:我們還能擁有怎樣的未來?除了我們,誰有權決定我們的未來?

中大「戰事」」記錄當年11月的那場圍城——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變成戰場,學生與抗爭者扛起磚頭與長傘,只為堵住警察挺進大學心臟的通道。「一個勇武年輕人的自白」打破媒體對抗爭者的二元想像,揭露那些真正站在衝突第一線者的複雜心情。他們大聲回應「對準政權」的質疑:「我們真的沒有對準過政權嗎?我們圍過政總、警總、禮賓府,什麼都試過,但政府什麼都沒有回應。」那些聲音在後運動時代的香港,不免被打壓,被噤聲,但在我們的紀錄裡,它們鮮活如昨。

自2019年起,我們記錄了整場反修例運動的起落,以及風雨過後的清算,至今「逃犯條例」報導系列已積累逾250篇文章。

香港之外,「中國女工生育之痛」與「廣西文革天坑殺人案」從歷史與身體切入,揭示另一種壓抑的暴力:不在街頭、不在螢幕,而在農村、在陰影下長期運作的國家權力。「尋找中國毒梟」則拉開對非法權力網絡的調查視角,在毒品與國家邊界間,書寫一種無法追責、無法出口的暴力循環。

2019年,「端」記錄了人在風暴中所發出的真實呼聲——那些喊出來的、不敢喊的、被壓下又重新浮現的聲音。

武漢之春

2020

大疫與大檢控時代

2020年,COVID-19 席捲世界,將所有人捲入身體與制度的雙重恐懼之中,也讓過去難以言說的脆弱、哀傷與不安,如洪水般洶湧而出。在香港,「港區國安法」於2020年6月通過,香港正式進入大檢控年代。

中國「哭牆」」記錄了李文亮微博下的90萬條留言,那些無法公開哀悼的人民,將一頁留言板變成時代記憶的集體墳場;黃雪琴訪問李翹楚的報導「我有英雄情結, 但我幻想的英雄是我自己」,則展現出極權壓境下,年輕女性如何以柔韌之力承擔政治與情感的雙重代價。

在香港,一場全面的政治清算展開,大批抗爭者、議員、記者與學生面臨審判,端的「大檢控」專題細緻爬梳這場無聲戰爭中,香港人如何理解新的政治現實,又如何在法庭與牢獄之間掙扎。

而在台灣,專題「統或獨,戰或走?」以35位民眾的深度訪問,拼出一張橫跨世代、地理、經驗的心理地圖,揭示台灣在威脅與選擇之間的複雜心緒。

最後,「藍色法外之地」帶我們走向被忽視的邊陲──討海人如何在主權模糊與經濟消失中,成為漂泊海域上的幽靈勞工。

這一年,「端」持續書寫那些被遮蔽的痛與選擇,在歷史按下暫停鍵的時刻,我們將耳朵貼近世界的裂縫,聽見人如何繼續活下去。

遍地賀黨慶,維園禁聚集:七一香港的平行時空

2021

被圍困的日子

2021年,中國進入「疫情常態化治理」階段,健康碼落地,封控升級為一套日常管理機制;香港則進入「港區國安法」全面運作的第一年,媒體被整肅,公民社會崩解;台灣首次面對本土疫情蔓延,防疫神話破裂,城市生活陷入突如其來的壓力。三地各自被困,但邏輯相通:不安的現實,被穩定敘事包裹,質疑的空間日漸緊縮。

在香港,《蘋果日報》在6月被搜查、資產凍結、最後停刊,「最後一夜,像有雙手捂著你嘴巴」記錄報社內外的告別時刻。從編輯台到印刷廠,再到凌晨排隊買報的市民,每個人都知道那晚是香港的分水嶺。「專訪有線中國組」則記下另一場沒上新聞頭條的崩塌——一個香港媒體的中國新聞部門,三代記者,一場無奈的解散。

在中國,「殺貓、封路、強制隔離」不是極端例外,而是日常的一部分。我們在這篇報導中梳理中國式抗疫邏輯如何形成——那是對異常的過度反應,也是一種治理風格的極致展現。「健康碼一週年」將視角拉遠——一年過去,這個工具已經從疫情應變系統,轉化為一種日常監控與分類機器。你是否可以出門、搭車、看病、甚至生活,取決於它的顏色。保護與囚禁,只有一線之隔。

在台灣,「萬華十日記」描寫疫情爆發初期的老社區如何游擊式自救,醫護、志工與攤販在焦慮與資源短缺中努力撐住日常。他們並不在體制安排內,但卻以最直接的方式,抵抗被遺棄的現實。

這一年,我們記錄的不是大事本身,而是那些人如何被困住——在新聞業的殘骸中,在健康碼的格子裡,在謠言與隔離之間,在某場最後的夜裡無聲地道別。

天下太平

2022

內外的戰爭

2022年,戰爭的形式與戰場都被重新定義。烏克蘭戰火震撼世界,極權與民主、資訊與審查的對抗升級為全球議題;而大陸內部,一場無聲的社會戰爭早已開打——疫情封控極端化,治理邏輯崩潰。

失守與死亡:疫情中的上海養老院」與「反封控抗議潮」系列,構成了這場戰爭的前後段。上海封城期間,養老院封閉、照護中斷、死亡無人知曉——這不是防疫過當的偶發錯誤,而是一場體制性遺棄。端深入現場,揭示「清零」口號背後最脆弱者的真實處境。幾個月後,從烏魯木齊火災到全國白紙運動,群眾打破恐懼上街,喊出「不要核酸、要自由」。那是一場對語言控制的突圍,也是一場壓抑三年的總爆發。

同年,「天上有雲、中間有網、地上有格」系統性地梳理中國監控國家的建成:從「城市大腦」到社區網格員,從數據上雲到實體管控,資訊治理與社會管控正在融合為一種無聲的常態——它沒有明確邊界,而兩年多的「防疫」政策更讓這種監控無處不在。「無肉的未來」則將視角拉出牆外,從氣候危機與糧食轉型談人類的選擇困境:當肉食文明走到盡頭,我們的慾望、倫理與技術如何重新排序?這是對未來生活形態的結構性追問。

在資訊戰場,「當俄羅斯傳播機器遇到中國審查」追蹤烏俄戰爭爆發初期,假消息如何在中國社群平台上迅速擴散,揭示審查體系如何反向放大親俄敘事,使全球資訊失衡進一步加劇。

2022年,不同形式的戰爭同時展開:有的是坦克與導彈,有的是資訊與真相,有的是對人如何活下去的根本質問。

影像 : 演習台灣,戰爭陰影下的連場預演

2023

重啟的世界,無法重啟的人

2023年,世界在試圖恢復正常的節奏,疫情被宣告結束,經濟與邊境逐漸開放──但對無數經歷過失序的人而言,真正的生活卻無法「重啟」。身體記憶留著封控的疤痕、社會制度仍套用臨時狀態的邏輯,而心理與語言的創傷,早已難逆。

中國式解封」回望2022年底的急轉直下,核酸亭解體、健康碼下架,曾主導一切的「核酸治國」在幾天內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不只是衛生政策的崩塌,更是一場國家意志的表演收場,沒有道歉、也沒有總結。

為了潤,他們在拉美長征四千公里」的走線重磅報導,在拉美現場記錄了數以千計的大陸人翻山越嶺,只為「潤」出國門。他們踏入叢林、渡河、被敲詐、被遣返,在非正規邊界上拚命尋找第二人生。

而在香港,「香港人的國安年代」報導一批又一批民主派成員、記者、議員如何被清洗,恐懼與自我審查滲入生活。「中國煙癮系列」從煙癮談身體控制,描繪一個政治語言空洞化的時代,慾望與逃避如何成為日常微觀反抗。在台灣,「#MeToo 系列」記錄壓抑已久的真相與怒火,一場場指控拆解了進步形象包裝下的制度,重構公共討論的地基。

2023年,世界重啟,但那些經歷過真實痛苦的人,已無法再假裝一切如常。端寫下他們醒來後的現實。

變與不變 香港十年

2024

虛構的秩序

2024年,世界看似恢復了秩序:俄烏戰火似乎不會蔓延、疫情過去、社會重新運轉。但在「端」的報導現場,那些被維穩、被治理、被遺忘的人告訴我們——眼前的一切,只是秩序的幻影,一種靠壓抑、切割與沉默維持的虛構。

替俄羅斯打仗的中國人」揭開戰爭與觀眾的新結盟:網紅化的士兵、算法導向的死亡,荒謬的生存方式,被包裝成可以盈利的內容。在端專題記者成長計劃的出品「他們在後疫情時代裡倖存,在不被承認的死亡中受難」中,死者沒有被承認,倖存者仍無法說話,政府宣告結束的災難,卻在每個家庭日常裡繼續延長。

在年底的美國大選前夕,我們仿效以觀察美國民主著稱的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在搖擺州現場觀察民主制度如何成為一場日漸疲乏的表演;「香港國安最大案」詳細記錄47人案的證詞,呈現出一場「合法程序」如何將公共政治變成記憶規訓。而「珠海撞人事件」則是中國治理邏輯的濃縮:現場被封鎖、新聞被抹去、死者與責任皆不可考,彷彿什麼都沒發生。

這一年,我們不再驚訝於荒謬,而開始辨識荒謬是如何被正常化、被說得合理、被歸入秩序。

鰻流島鏈:台灣如何捲入亞洲鰻苗走私網絡?

2025

我們堅持記錄

2025 年,特朗普重返白宮,美國進入單邊主義2.0時代。關稅大戰重啟、國際秩序加速崩塌,AI、能源、資訊、糧食、語言——所有領域都進入新一輪權力重組。烏俄戰爭未止、加沙危機持續、台海愈發緊張,全球穩定成為過去式。

在這些劇烈轉折中,端傳媒迎來了十周年。

我們始終關心的,從來不只是風暴本身,而是風暴之下,那些被打壓、被邊緣、被沉默的人。

我們在十年後回望八仙塵燃,因為一場青春災難未曾真正過去,而傷痕記憶正是社會能否變得更安全的試金石;我們寫大學教師如何「求生」,是因為當舉報成為美德、課堂變成風險區,知識與懷疑都變成了危險動作;我們調查烏克蘭公布的中國傭兵名單,是因為這些外籍士兵標誌著新型國際主義的破裂;我們寫耽美文學遭清算,是因為語言、慾望與審查,早就構成另一場隱形戰爭;我們寫香港財赤,不只是數字分析,而是記錄一個城市如何在政治壓縮與經濟失速之下,被迫想像自己「不可持續」的未來。

在十周年的專題中,我們仍在關心那些在灰色地帶的人與事:全球代孕產業﹑被台海衝突陰影籠罩的台灣民眾在大陸經濟下行的年代以虐貓為樂的人

時代裂縫處處,但十年來,我們從未在記錄者的行列中缺席。

未來亦然。即使世界如此,正因世界如此

這十年,我們並不孤單。讀者的支持,是我們走向下個十年最大的動力。

{{item.text}}
文字陳婉容
圖片編輯林振東
網頁設計郭瑾燁
網頁工程Elk Leung
監製陳婉容
©2025 Initium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